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我是李亦白,是悉尼大学中国学联的国际交流部副部长。我想问吴尊友首席:在6、7月份,新闻报道称新冠病毒毒株D614G已经开始变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疫苗的研发十分顺利,疫苗是否会因为病毒的变异而失效?同时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及传染速度是否会因未来可能预见的变异而变得更高?” “谢谢这位同学提了很好的问题。实际上,D614G在2月份就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毒株。世界卫生组织从今年1月开始对全球新冠病毒毒株情况、感染率情况、致病率情况进行监测。自1月以来,全球新冠病毒没有结构上大的变化,不会影响疫苗的研制,它会有很小的基因序列的变化。举个例子,我今天的样子和1个月前相比有微小的变化,但是我的特征相貌依然是我,别人一看就能够认得出来。对于冠状病毒也是这样,它的主要结构没有变化,致病率也没有变化,
优博
全球感染能力有一个指标,叫基本再生指数,这个基本再生指数在1.9-6.5,没有变化,致病性衡量指标‘病死率’也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发现了D614G的变化,但是对全球疫情的传播和致病性没有什么影响,对疫苗研制也没有什么影响。” 这段精彩的问答,
中国背后支持缅甸政变?中方:谣言
来自7月27日下午举行的“同心战疫・同学你好――海归好医生与海外留学生在线对话”直播活动。这场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承办、《留学生》杂志社协办的“在线对话”,短短两小时吸引了全球80万网友“围观”。 本次直播活动在欧美同学会总会设北京主会场,在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罗马、莫斯科、新加坡、东京、悉尼、圣地亚哥等10个世界主要城市设海外分会场,在国内省级欧美同学会组织设30个分会场,并在武汉同济医院专设武汉分会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会长詹启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及法比分会副会长郑宏和郭东生、夏文广、程才、徐卉、王芙蓉、严丽、李双等曾奋战在武汉疫情防控和救治一线的医疗专家参与在线对话。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主编刘星担纲主持。 王辰: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新冠肺炎呈自限性病程 王辰院士是武汉方舱医院的提出者。在武汉战疫的艰难时刻,方舱医院成为托起生命的希望之舟,成为我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之举。 王辰表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武汉战疫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留下了宝贵经验,近期北京、新疆和辽宁大连的疫情也使我国积累了更多的抗疫经验。 王辰表示,新冠病毒传播性比较强,以至于全球暴发。经过对100个国家的分析,发现这次的新冠病毒的人群传播与气候有一定关系,但是远不像流感病毒那么突出,因此天气炎热的地方依然出现了传播和流行的情况。对新冠病毒要心存戒惧之心,但不必过于害怕。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新冠肺炎呈自限性病程,症状不是那么重,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机体免疫力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并逐渐恢复和痊愈。对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治疗办法。同时,医学界对新冠病毒感染机制也有了一些认识。 “中国医学界在这次所谓‘兵荒马乱’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件下,做出了几项比较冷静、符合科学原则,为国际医学界所认同、赞赏、钦佩的研究。”王辰说。 王辰指出,这次疫情,世界各国面对的情况不大一样,各国抗疫情况跟文化环境、社会体制、民众习俗、国力、科技水平、社会管理水平都有关系。他嘱咐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根据所在国的不同境况、根据自己的情况,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同时为全球抗疫做出贡献。 詹启敏:祖国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 作为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会长,詹启敏院士分享了众多海归医生投入一线抗疫战斗特别是在武汉主战场的故事。 詹启敏介绍,在这场抗疫战斗中,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数百位会员,闻令而动、争上火线,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白衣天使们进入武汉主战场、进入抗疫一线,就是战士。当时和未知病毒零距离接触,每个人都有牺牲的危险,但是海归医生们都把自己的安危置之脑后,甘愿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牺牲。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的海归女医生严丽,就是这样一位甘愿牺牲、无私奉献的“逆行者”。据詹启敏介绍,严丽是主动放弃春节休假返回武汉抗疫一线的。本来她已经到达机场准备飞回老家,得知武汉疫情严重时,当场把机票撕了,毅然决然回到急诊一线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承担了繁重的救治任务,直到武汉疫情缓解。 詹启敏说,像严丽这样的海归医生还有很多。此外,在后方,欧美同学会医师学会的许多学长积极筹备、捐赠医疗物资驰援一线,特别是最初医疗物资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得到广大海外学长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这些宝贵的医疗物资,在武汉战疫、湖北战疫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祖国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詹启敏表示,中国抗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以形容为“一次闭卷考试,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社会治理和应急体制方面的能力,同时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文化特质也是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医务人员和全国人民无论在一线还是居家,每个人都做出了贡献。 海归名医为海外留学人员全方位答疑释惑 目前,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国家疫情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尚有不少留学生身在海外,这次欧美同学会邀请海归好医生与海外留学生在线对话,初衷与愿景就是维护海外留学生的“健康安全和正当权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来自纽约、伦敦、东京、悉尼等世界十大城市的数十位留学生代表,围绕个人防护、感染风险、预防措施、疫苗研制、心理健康、群体免疫、疫情前景等向医学专家们提问,詹启敏、吴尊友、郑宏和武汉分会场的部分学长一一给予解答。 针对留学生提出的如何加强自我防护的问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夏文广建议,疫情期间出门时,除了戴口罩和采取常规消毒措施外,尽量选择步行或者自驾车出行,避免与人群接触,避免用手接触眼睛黏膜等,
捷豹比分网
勤洗手,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在疫苗研制成功之前,民众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程才建议,合理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比如摄入鸡、虾等高蛋白物质,多吃容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针对旅游途中的防控,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郑宏建议,避免到中高风险地区旅游。出行前,要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详细了解。即便是前往低风险区,也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能麻痹大意。老弱病残孕等免疫力较差的群体,最好不要外出旅游。 针对疫情期间海外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医生王芙蓉表示,留学生远离祖国,周边又没有什么亲人,心理问题是共同问题。有些心理问题非常明显,有些不明显,比如头晕、头疼、咽喉不舒服、脖子疼、心慌心闷、四肢疼等都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识别心理问题之后,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如果待在家里就适当做些室内运动,其次是通过唱歌等给自己减压,也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 学长们为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答疑解惑,让海外游子感受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为世界安危担当 为人类健康尽责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在许多国家肆虐。走出人类历史上这段艰难时刻,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欧美同学会举办这次在线对话活动,邀请曾奋战中国抗疫一线的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学知识、实战经验,在线答疑排忧解惑,不仅是面向中国留学生群体、华人华侨传播防疫抗疫的医学知识,同时也是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为推动全球战胜疫情贡献力量。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宝贵的“中国经验”。 吴尊友和郭东生还从中国防控策略、武汉一线经验等方面为海外战疫支招。据郭东生介绍,当时在武汉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中,有很多患有基础病的患者,不少还是危重症患者。在缺少治疗先例的情况下,其所在的团队探索并创造了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救治经验,这些经验通过论文、在线交流等形式分享了出去,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评价。 一线医生是和病毒面对面、真刀真枪地斗争,后方的科学家则要通过“火眼金睛”追根溯源,用科学方法找到病毒的来历、行踪和“命门”。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中国背后支持缅甸政变?中方:谣言
吴尊友分享了自己对新冠肺炎疫情与防控策略的思考。 “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疫情将持续高水平流行,冬季将会在高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吴尊友认为,对我国来说,疫情防控有两方面压力:一是类似于北京新发地市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原因不明,出现暴发疫情;二是由于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疫情传播扩散。 “但是有一点我们非常自信,也非常确定,即使秋冬季、冬春季疫情会加重,我国也不会再现类似于武汉早期的严重新冠疫情。”吴尊友说。 对于我国下一步的防控措施,吴尊友表示,将继续坚持三大防控策略。一是继续坚持围堵策略,就是发现疫情以后及时扑灭。第二个策略是检测,像在北京、乌鲁木齐、大连,检测策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的感染病例,能够把疫情尽早控制。第三个是疫苗策略,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疫苗的应用,减少呼吸道感染病例,
中国背后支持缅甸政变?中方:谣言
减少医疗资源的挤兑;另一个是新冠病毒疫苗,我国五种技术线路疫苗研制很顺利,多数完成了临床二期,在年底有望看到疫苗上市。“希望疫苗上市为我们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新的武器,到时候我们能够更具自信,更能有效控制疫情。”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是团结在一起的全球公民,我们是联合在一起的国家。”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精神,以“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姿态携手前行,人类才能打赢维护人类健康福祉、维护世界繁荣发展之战。(文/王庆滨 图/卞正锋)巴黎成都日志的创始人伊夫(图片:伊夫・德・圣雅克布) 人民网巴黎7月23日电(记者何`)今年已经72岁的法国人伊夫・德・圣雅克布(Yves de Saint Jacob)退休前是一名活跃的新闻人,他曾在法新社工作达35年之久,曾被派驻新德里,负责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等国的报道。之后,他还曾担任法新社国际部主编及总编,并亲身参与了法新社早期的数字多媒体转型。丰富的国际记者生涯让伊夫深刻的意识到,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及商业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退休后依然活跃的新闻人 伊夫1948年4月出生于法国第戎,父母都是历史系教授,他早年学习理科,后获得新闻系文凭,由此开启了充满发现与探索的记者生涯。在担任记者期间,他还完成了巴黎政治学院的深入学习文凭,研究主题是法国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外交。从法新社退休后,伊夫成立了一家传播咨询公司,以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创作相关领域的图文及视觉内容。伊夫曾经与雅克・富斯(Jacques Foos)教授合著了《我们能否摆脱核电?》一书,他参与的核电纪录片还曾在法国电视2台播放。除此以外,伊夫也担任过一本介绍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文化经济交流期刊的主编。退休后的伊夫始终延续着他担任新闻人的热情,渴望更多的了解如今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 伊夫的中国情结早在他研究“亚洲四小龙”时就显现了出来。实际上,伊夫的家族中确实有一位与中国极有渊源的祖辈,这便是他曾担任过传教士的曾舅舅。这位曾舅舅名叫阿尔冯斯・泰图(Alphonse Tétu),曾作为传教士于1872年前往中国四川,并在四川去世。阿尔冯斯・泰图在四川建造过一座教堂,正是这段家族缘分,让伊夫想到整理有关祖先的档案,并给予他推出一份法文《巴黎成都日志》(Le 《 journal Paris Chengdu 》)电子期刊的灵感,向法国人介绍四川及中国。 伊夫的法文《巴黎成都日志》 每月,伊夫都会亲自组织一系列与巴黎及成都相关的内容,着重关注经济、教育、文化与旅游,由他亲自撰写,希望以此在法国与四川之间打通一条信息互通的渠道。刚刚发布的7月日志中,伊夫还采访了四川省驻法国投资促进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永刚,请他谈谈四川与法国的经济合作现状。 伊夫的《巴黎成都日志》得到了朋友的支持,例如巴黎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雅吉・哈密(Lyazid Benhami),以及弗朗索・瓦加拉诺(Francois Galano),后者在成都及重庆建立了弗朗索瓦法语培训学校,为中国人提供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法语教学项目。 在《巴黎成都日志》中,伊夫最喜欢的内容板块是他构思的“法国人的四川之路”。受到曾舅舅在华经历的启发,伊夫尝试寻找那些曾经到过四川的法国人的故事,而他也确实找到一些18、19及20世纪早期法国人在四川留下的痕迹。伊夫甚至希望通过将这些法国人与他们曾到达的地点组成一条回忆之路,亲自去旅行一次。 “法国人的四川之路” 在伊夫构思的“法国人的四川之路”中,有在19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向西方人介绍大熊猫的法国动植物学家谭卫道(Armand David),也有知名的法国考古学家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 ),后者曾在20世纪初到过四川峨眉山。此外,还有1914年出生于成都的法国知名作家吕西安・波达尔(Lucien Bodard)。除了这些历史名人外,伊夫发现了很多各行各业的法国人都曾在四川留下痕迹,例如法国医生阿尔伯特・热尔魏(Albert Gervais),他是一位治疗霍乱的专家,曾于20世纪初期来到四川,还曾出版过几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内容非常感人。如今,阿尔伯特・热尔魏医生的一位孙女奥雷拉也在帮助伊夫整理关于四川的资料。 除了历史人物之外,伊夫还计划挖掘一批与四川颇有渊源的当代法国人,例如法国摄影师马克・里布(Marc Riboud),他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往中国,用照相机记录过当时的四川。2019年,一场有关马克・里布的作品回顾展还曾在成都举办。除此以外,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尔贝(Bruno Barbey)也曾于上世纪80年代拍摄过关于四川的系列照片。 伊夫通过查询历史档案得知,法国总统希拉克是唯一一位到过四川的法国元首。2004年,希拉克访华并来到四川时,还曾引用中国诗人李白的诗句,指出法国人来四川,可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伊夫也注意到法国汉学家若瑟・佛莱什(José Frèches)专门就谭卫道向西方介绍熊猫的故事出版过专著,若瑟・佛莱什还被任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负责人。 所有这些连结法国与四川的人物、故事、地点都在拉近伊夫与中国的关系,也让他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去看待、理解中国,而不是被西方媒体片面批评中国的观点带着跑。他的《巴黎成都日志》更以四川为出发点,成为连结中法友谊的平台,
易发国际
希望在这个平台上为两地建立更多的经济、文化交流机遇。如你感兴趣伊夫的《巴黎成都日志》,欢迎关注他的链接(https://newsteam.fr/331-2/paris-chengdu/)。,